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集合了中国海洋大学多学科(学院)的相关研究力量,依照“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理念,2023年正式获批建立。实验室共有72位核心成员,包括中科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四青”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大“筑峰教授”等。

实验室围绕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发育-进化领域中的基础科学问题,聚焦重要海洋功能类群的遗传-物种-生态系多样性,进化节点海洋生物亚细胞、细胞、组织、器官水平上的模式形成、发育规律与机理,海洋生物代谢的多样性与进化的分子机制及其结构基础等生物多样性以及发育与进化领域的生物学命题。实验室在三个方向重点开展研究:

● 海洋动物重要类群的多样性与系统学

聚焦在国内迄今研究薄弱及空缺门类的形态分类学、个体与系统发育;温带-亚热带各种典型环境中的动物区系、物种、群落到生态系水平的多样性。研究内容包括:(1)以纤毛虫为模式材料,开展表观遗传学、细胞结构的分化规律与模式形成、分子系统发育、大小核间的基因进化、纤毛虫组学等研究;(2)构建资源生物等为核心的重要海洋类群的遗传信息库,开展包括远洋、极地等环境中有关类群的遗传多样性、生态学、物种-基因多样性、适应性进化等热点问题的研究;(3)聚焦包括海洋真原核微生物、进化节点动植物等重要海洋类群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遗传多样性与大数据资讯库构建等,探索物种及地理分布与分化规律,揭示关键进化节点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 进化节点生物的发育与进化

以模式动物为材料,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到分子水平上探索其发育过程及调控机制,揭示特定组织、器官与相关分子功能的起源和演化机理。研究内容包括:1)以四膜虫、丝盘虫、文昌鱼、海鞘、斑马鱼等模式动物为对象,开展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胚胎发育信号调节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如垂体-甲状腺轴、重要器官如眼睛、脊索、甲状腺、肝脏等的发生与进化机制研究;(2)开展进化节点关键模式动物的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免疫、神经内分泌关键基因结构、功能、表达模式的研究,以解答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演化历程和规律;(3)开展进化节点动物基因组和单细胞组学研究,确定心脏、性腺、内柱、肌肉和消化道等重要器官发育的细胞类群及谱系来源,揭示脊椎动物重要胚层器官起源和进化规律。

● 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命过程及其适应与进化机制

聚焦海洋极端环境,尤其是国际海底的热液、冷泉、深渊以及极地海洋等典型海洋极端海域,系统揭示海洋极端环境中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多样性与系统学、独特的生命特征及其适应与进化机制。研究内容包括:(1)从可培养与未培养层面,系统揭示海洋,尤其是深海热液、冷泉、深渊、极地海洋等极端环境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多样性,发现新的分类单元,揭示其多样性与系统演替机制;(2)从遗传、生理与代谢、生化等多个层面,系统揭示典型极端微生物类群的生命特征、环境适应与进化机制。从结构层面,解析海洋生物独有生命特征的结构基础,实现跨细胞与蛋白质两个层面的高分辨率结构成像,跨尺度研究并揭示海洋生物独特的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及其结构基础;(3)系统揭示海洋微生物,尤其深海、极地微生物,驱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生态效应及其机制;(4)勘探和获取国际海底、极地海域等国际海域的极端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构建微生物菌株及其基因资源库,并对其进行挖掘和利用,保障我国权益。

实验室以“国际前沿、国际视野、国际地位、国际水平”为目标,努力构筑一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领域内特色显著、具有突出国际影响、合作开放的高端平台;树立一面代表我国本领域前沿水平、学科标志鲜明的旗帜;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在海洋动物重要类群的多样性与系统学、进化节点生物的发育与进化、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命过程及其适应与进化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学术价值突出的原创性成果,显著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实验室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突出特色和创新能力、代表国家队水平和国际前沿地位的科研中心与优秀青年人才培育基地。


校址: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号 电话:+86·532-66782730 邮编:266003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大学 鲁ICP备0500246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30号